九游体育(Nine Sports)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2023-07-14 11:04:25

纳米体育青海举行“青海这十年”科技专场新闻发布会

分享到:

  纳米体育8月16日,青海省举行“青海这十年”科技专场新闻发布会,请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苏海红,青海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规划资管处处长柏为民,青海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基础研究处处长瞿文蓉,青海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处长李岩,青海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副处长赵长建介绍青海省科技领域十年来的创新变革和非凡成就,并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谋发展新路、布发展新局,聚焦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全省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充分反映全省科技领域干部群众砥砺奋发、笃行不怠,迈步新征程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今天我们邀请省科技厅进行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苏海红女士,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规划资管处处长柏为民先生,政策法规基础研究处处长瞿文蓉女士,高新技术处处长李岩先生,农村科技处副处长赵长建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青海省科技领域十年来的创新变革和非凡成就,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苏海红女士介绍“青海这十年”科技工作总体情况。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科技厅感谢媒体朋友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青海科技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科技工作改革发展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始终高度重视青海工作,两次亲临青海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关于科技创新特别强调,“青海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要弱鸟先飞,奋起直追,下决心把创新这个短板补起来”“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言犹在耳、嘱托殷切。这些重大要求是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青海方略、科技策略层面的高度契合,从理论高度、现实广度、实践深度科学回答了青海科技创新“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的时代之问,也为我们贯彻落实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走稳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嘱托,把科技创新摆在青海发展全局中谋划,聚焦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企业主体孵化、科技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不断做强动能、做大优势、做优发展,在全省科技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3.1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1.32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0.52件增长到2021年的3.76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4亿元,在有效融入全国创新版图的同时,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省上下汇聚形成了勠力同心、锐意创新的磅礴力量。

  (一)党对科技工作领导全面加强。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纳米体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制定印发《深入学习贯彻习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举措》《关于贯彻落实习来青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的工作举措》,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习重要指示精神在青海科技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和省委历次全会精神,制定印发《省科技厅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工作举措》《关于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青海加快现代化建设贡献科技力量。深入开展厅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编写完成《中国领导下的科技简史》,全省科技系统红色教育基地在班玛县红军沟揭牌,依托青海省科技创新服务大厅成功打造“科技红馆”,建成青海省科技党建阵地。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立了总人数为23人的厅系统疫情防控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基层疫情防控一线,展现了新时代青海科技工作者担当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省科技领域重点任务,制定出台《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和科技领域“放管服”二十条、创新体系建设十八条、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十六条、《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再造项目流程,开展“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赛马制”科技项目管理改革试点,探索重大科研项目“部省联动”机制,建立了与省财政预算一体化要求相匹配的项目储备库。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精简近1/4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省级项目实现全年开放申报,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改善,全面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持续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印发《青海省省级科技计划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科研诚信等级及失信行为管理操作依据,实现科研失信信息互联互通,将科研诚信管理贯穿科研活动始终,做到不留死角。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成立2家科技支行,联合印发《青海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服务更加接地气、企业发展更加有底气。加强科技宣传普及,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科技宣传服务活动,营造了全社会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取得突破。认真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放在首位,瞄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科技需求,健全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科技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支持建成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大数据可视化数据监测与信息展示平台,为国内外100余家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全部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科研与推广”项目,筛选出12种固沙植物和7种沙地治理配置模式,建成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耗水数据库、野外试验基地和三江源“黑土山”生态修复大数据平台,在三江源地区推广实施“黑土滩”治理技术,治理面积达1100余万亩,示范区植被盖度达70%以上,彻底破解了高寒地区“黑土滩”治理难题。科学开展木里矿区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推动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可复制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全国高寒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示范样板和借鉴。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印发《科技支撑引领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实施“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重大科技专项,探索实现“双碳”目标可行路径。全面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成为参与科考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省份,积极承接转化科考成果,助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引领特色产业跨越发展。统筹国家战略、青海方略、科技策略,聚焦建设产业“四地”,围绕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科技文旅、有机农牧等青海特色优势产业,精准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一是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3000吨金属锂生产线、万吨磷酸铁锂级正极材料和万吨6微米动力锂电铜箔投产,建成国内首套年产4.4万吨大型金属镁人工智能化连续铸造线万吨高纯电熔镁砂项目投产运行,全球最大卤水氯化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锂项目投产。攻克了低品位固体钾矿浸取、高钠光卤石中氯化钾回收、吸附-膜耦合提锂、氯化锂深度除硼、电池级碳酸锂除铁、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制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全面提升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二是清洁能源技术规模加大。攻克了基于多晶硅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接技术、太阳能热发电多元熔盐开发及工程化验证、新型高效电池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支撑建成了全国首个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加快布局大规模光储一体化实证基地,光伏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从18.6%增长到24.2%,四端叠层电池效率达到28.08%,跻身国际一流水平。三是科技文化融合程度加深。建设海东河湟新区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推进实施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项目。打造热贡唐卡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共享平台,建立青绣数据库,收集青绣数字资源3万余件,青绣项目荣获中国创翼优秀奖,科技文化融合形成全新产业场景。四是农畜产品科技供给加强。初步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的青海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模式,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杂”系列16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推广种植,并辐射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高效繁育技术实现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胎”,有效打通了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五)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量质双升。坚持以资源、能源、高原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布局打造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建成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灾备数据中心揭牌运行,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挂牌成立,首个试点省实验室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揭牌,全省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62个、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168个。积极筹建申报多能互补绿色储能、盐湖资源保护与利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国重点实验室,青藏科考综合服务平台和野外综合科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今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成为我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布局的一张新名片。实施科技企业“量质双升”行动,构建“小成初、初升高、高壮大”全链条科技企业梯级培育体系纳米体育,全省科技型企业数量达543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众创空间54家。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4亿元。制定“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聘任11位院士、专家为省政府科技顾问,成功举办人才项目洽谈会科技引才专场活动,签约人才项目30个,直接或柔性引进专家人才40名,省科技厅获青海省人才工作“伯乐奖”。坚持用好用足科技援青和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十三五”以来,有150余个科研团队服务青海创新发展,联合实施研发项目300余项,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和机构20余个,青海已成为科技人才集约式、组团式创新的沃土。

  (六)科技创新赋能民生改善提升。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精准扶贫工作大数据平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每年组织1000名农牧业技术专家服务基层,在全省组建了10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快推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制定印发《科技创新支撑高原医学研究实施方案》,建成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海分中心8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正在培育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9个。新建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西宁库),藏药新药产品研发成果丰硕,“梓醇片”实现我省自主研发一类新药“零的突破”,安儿宁颗粒、如意珍宝丸等藏药产品单品产值过亿元,长期困扰农牧民的包虫病历史性地得到遏制,高原医学科技创新走在前列。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科研专项,研究开发医院制剂、消毒类新产品和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全力参与“522”玛多地震抗震救灾,为防止次生灾害、灾后重建等提供科技支撑。统筹推进综合用能体系、人居环境改善、社会治理、防灾减灾、疫情防控等领域技术研究与示范,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十年回眸万物新。青海省科技工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坚定自觉把习为青海擘画的宏伟蓝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在实践中我们更加坚定了沿着习指引方向勇毅前进的信心和决心,开创了新时代青海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十年来,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国省地三级联动、产学研有效融通、东中西紧密合作,科技创新动力更足、支撑更强、势头更劲、生态更优,合力开创了全省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展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提高科技政治站位,突出创新核心地位,聚焦“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和“八个坚定不移”重点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来认识和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切实把习对青海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做好科技工作的激情和行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忠诚尽职,奋勇争先,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我省在科技创新助力稳定经济形势方面有什么好的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我国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大背景下,我省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新挑战新问题。为深入贯彻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和全省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青海省科技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聚焦重点领域、明确主攻方向,制定印发了《科技助力全省稳定经济大盘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国家和全省一揽子政策措施,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开展科技金融、项目奖补、创新创业挑战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等手段助企纾困、促进产业发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助力稳定全省经济形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助企纾困方面。一是全面落实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比例从75%提高到100%的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按当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税额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补。经核查省内344家科技企业符合补助条件,补助资金2961.34万元。二是加大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支持力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类和产业化类科技项目予以倾斜支持,科技“三型”企业和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使用创新券购买技术创新服务,每家企业年度累计可申领创新券20万元。对已完成验收的涉企省级科技计划后补助项目,累计拨付资金8527万元。对承租省国科资公司及所属企业国有房屋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3-6个月租金,已减免租金122.99万元。三是联合省银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制定印发《青海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8月5日,联合召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政银企融资工作部署会暨专项再贷款工具推介会”,共征集89家企业239.67亿元融资需求,并拟于近期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会,大力支持鼓励我省金融机构应用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工具,推动科创领域贷款稳步增长,解决科技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四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力度,力争年内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对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和90万元。

  稳定扩大就业方面。一是鼓励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积极开发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已开发科研助理岗位108个、吸纳就业71人。二是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举办双创活动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按参赛比例动态调整获奖名额,获奖予以专项资金支持。积极筹备全国双创活动周青海分会场活动,开展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海赛区)暨第八届“民生银行杯”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工作,共有83家企业,238个团队报名。目前已完成企业组比赛和团队祖初赛,企业组优秀项目将获得奖金和大学生引导资金支持。

  保障产业供应链方面。一是制定印发《关于2022年科技支持促进创业就业和物流畅通保产业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着力保障市场主体稳定,发挥科技助力物流畅通保产业作用,优先支持电子商务类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引导企业利用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打通物流微循环,畅通市场营销渠道。二是支持科技人员赴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委托专业机构对重点科技服务业企业一对一开展“企业科技体检”服务,确保实现全省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上半年增长6%、前三季度增长14%、全年增长12%的目标。

  疫情防控方面。一是积极对接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协调解决检测试剂盒申报医疗器械批号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梳理批号申报工作堵点,开通绿色通道,推动应急科技专项成果“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完成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工作。二是启动“青海省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发与临床评价”疫情防控应急科研专项,由青海省人民医院牵头,资助经费80万元。目前,已培训GCP实验室资格人员200人,全部通过考试获得结业证书,完成5个专业GCP实验室备案。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以更强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展现科技担当作为,聚力打好稳住经济大盘攻坚战,为维护全省经济社会运行稳定态势提供科技助力。

  去年12月22日,“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充分展示了青海省天文观测资源优势和承接国内乃至国际各类大科学装置落户的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前景,为打造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22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省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强化指导、高位推动,把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当做全省的大事来推动,坚持保护优先和规划引领原则,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主体,建立资金省州共担机制,设立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切实解决冷湖基地有依据办事的问题、有钱办事的问题、有人干事的问题,为冷湖基地建设提供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履行职责,深入研究谋划,积极协调推动,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在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引进落地、资金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省州两级在基地要素保障方面累计落实资金2.8亿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已签约落地7家科研单位9个望远镜项目共35个望远镜,总投资近20亿元。同时,省科技厅多次赴科技部汇报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与指导。今年全国“两会”前,省科技厅主动向省人大、省政协办公厅对接汇报,将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纳入全国“两会”建议提案,目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的建议已转相关部委和机构办理。今年7月13日,省科技厅受邀参加科技部组织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莫重明厅长汇报了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情况,会上研究讨论了30米及以上超大型望远镜项目的建设前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力争取将冷湖天文大科学装置建设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布局。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力,下一步我省在深化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方面有什么安排部署?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采取有力举措,优化完善政策环境,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我省科技企业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03家增长到234家,省级科技型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256家增长到543家,实现了“十三五”“双倍增”目标;科技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全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数从2016年的114家增加到463家,增长3倍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从2016年的13.84亿元增加到26.72亿元,为企业减免所得税由2016年的3.46亿元增加到6.68亿元,增长近一倍;企业获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奖补资金由2016年的860万元增加到2961万元,增长2.5倍,累计拨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3790万元、兑付科技创新券1518万元;科技企业发展势头喜人,据火炬统计快报显示,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66亿元、利润额113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上亿元企业91家,呈现“量质双升”发展良好态势。

  一是持续开展科技“三型”企业“量质双升”行动。围绕构建“小升初、初升高、高壮大”科技企业梯级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初创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梯级培育模式纳米体育,着力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成长潜力好、科技支撑作用强的科技创新主体。确保到“十四五”末,全省科技“三型”企业数量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倍,达到1000家以上。

  二是全面推进惠企政策落实。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10万元,对高新技术企业中认定为“省级科技小巨人”的企业,再奖励90万元;在原加计扣除基础上纳米体育,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按照当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税额的10%再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补助;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纳米体育、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享受创新券服务,每家企业每年累计可申领创新券20万元,用于对外购买技术服务。积极推进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2022年第16号),将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比例从75%提高到100%。

  三是多元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按绩效给予不超过200万的科技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着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科技部和青海省会商制度以及科技援青等工作机制,吸引省外科技人才来青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持续落实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注册成立不满3年的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发放科技创新券,鼓励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载体购买技术创新服务,减轻科技企业的研发成本。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发展,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业绩突出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支持。按照新出台的《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将从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中,择优筛选有成长潜力和产业化能力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总之,省科技厅将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政策制定、科技投入、平台搭建、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整套科技政策的组合拳,逐步营造有利于企业出生、成长、发展、壮大的良好政策和服务生态环境,引领各类市场主体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围绕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我省建设打造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能否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1999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倡导的,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一项制度创新。制度实施20多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了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是在科技特派员工作基础上,对科技创新要素与乡村产业“零距离”对接的创新探索,面向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科技需求,聚焦我省基层科技力量缺乏和科技管理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整合省、市(州)、县科研力量,以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团队协作、长期驻点、互联互通、全产业链条等方式,打造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将科技创新强大动能播撒到田间地头,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智囊”和科技创新创业的排头兵、先遣队。

  今年2月23日,青海省启动了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从2022年起,省财政每年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科技特派员专项计划资金,作为科技部“三区”人才专项计划资金的省级配套支持部分,重点支持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构建从单兵作战到集中作业,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从短期流动服务到长期固定服务,从单一示范点到区域示范集群的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模式。目前,已组织1000名科技特派员在39个涉农县(市、区)开展10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

  青海省将加大科技特派员认定、选派精准度,形成省级科研人员(含省外技术专家)+基层推广人员+基层企业(合作社)的立体化科技特派员人才体系。到2025年,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80个以上,形成一支800人左右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对39个涉农县(市、区)的全覆盖,服务乡村企业(合作社)150家以上,推广转化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150项以上,示范带动农牧户10000户以上。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上一篇:纳米体育香港恒生指数开盘涨104%恒生科技指数涨169%
下一篇:纳米体育【今日要闻】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习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擘画